中文 | English
试揭藏羚羊迁徙之谜——卫星导航技术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五)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2-11

  在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部,西至中印边界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繁衍生息着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青藏高原的生命精灵。

  藏羚羊夏季大迁徙、非洲角马大迁徙和北极驯鹿大迁徙是全球最为壮观的三种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但是它们有着本质不同。角马和驯鹿大迁徙都是雌雄并进举家全迁的,引发这两种动物迁徙的最直接动因是为了寻找利己的气候和更好的植被;而藏羚羊大迁徙则纯粹是由母藏羚羊赶往产羔地产羔而引发的。

  每年5月开始,怀孕的母藏羚羊会陆续跋涉数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到产崽地——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和太阳湖等地产崽,然后到了7月,再带着新生的小藏羚羊回到栖息地。藏羚羊为什么要跋山涉水去繁育它们的后代?迁徙的目的何在?至今,这种古老而原始的迁徙现象在国内外动物学研究中仍然是不解之谜。

  动物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基因说。适者生存,通过迁徙自然淘汰了一些老弱病残者,存活下来的优胜者继续背负着繁衍后代、传递基因的使命。而且,藏羚羊集中产仔后,也有可能转去了其他的种群,这样有利于基因之间的交流,增加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二是气候说。和栖息地相比,产崽地海拔相对较低,气候环境相对较好,母藏羚羊是为了到一个环境更好的地方繁育下一代而进行迁徙。不过通过实际观测,有的产仔地如卓乃湖,六七月份的气候环境和栖息地相比,未见明显优越。三是食物说。曾有人认为,产崽地水草丰美,丰富的食物有利于母藏羚羊的生产和小藏羚羊的生长。而在实地调查后我们发现,在卓乃湖等产仔地,植被并非明显优越,尤其是湖泊外围大部分地区植物稀少,食物资源并不充足。四是天敌说。在产崽地,藏羚羊的天敌数量不是很多,这有利于种群的繁衍。可在之后的研究中发现,狼、棕熊以及猛禽类等天敌会一直尾随在迁徙的羊群后面,伺机捕杀刚出生的小羊,因此繁殖地也不安全。到底哪种理论能够充分说明藏羚羊的迁徙原因,目前尚无定论。

  从2013年6月开始,国家林业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772所组成的科考队与中央电视台记者一起深入青藏高原,开展了“我们与藏羚羊”科考行动。科考队兵分两路,分赴青海可可西里卓乃湖和西藏羌塘中部,卓乃湖科考重点是产崽数量监控,周边环境考察;而西藏羌塘地区的科考重点是为不同地区的藏羚羊种群佩戴数个卫星定位项圈,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西藏境内藏羚羊的迁徙规律、时间和路径,为今后藏羚羊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挂在藏羚羊脖颈的项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九院772所自主研发。这些项圈利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和短信服务,采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基带处理芯片,通过有效的超低功耗系统方案,来实现长时间精确定位、实时监控、追踪记录功能,能够实时传送藏羚羊精确位置。

  与GPS项圈相比,“北斗”项圈多了一个“独门秘笈”:向卫星回传短信,发回藏羚羊所处的时间和经纬度等有效信息。这种短信功能已被科研人员设定为定时自动发送的模式,由于短信的发送频次取决于电池的电量,为了尽可能延长“北斗”项圈的使用寿命,信息发送频次被特殊的设定了,也就是在藏羚羊迁徙的3个月时间里,“北斗”项圈可以在早上7点到晚上8点之间,每隔1.5小时回传一次数据,每天最多可以发送10次,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藏羚羊科考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而在藏羚羊活动不频繁的其他季节,每天发送1次。这样的话,“北斗”项圈的电池电量至少能够维持18个月以上,以保证科考人员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能够对藏羚羊的整个迁徙路线进行完整的跟踪。

  考虑到藏羚羊的生活习性,这次为它们设计的“北斗”项圈特意采用了柔软的皮质脖套,质量还不到500克。同时,为了适应青藏高原多变的天气,“北斗”项圈的核心部件全部由耐高温极寒的特殊材质制成,而且还能防水。这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一次应用于野生动物保护领域,对推动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导航芯片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使我国对藏羚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展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果提供数据支持,并在延长“北斗”终端工作时间和高原恶劣环境应用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技术尝试。

  此次科考行动共为8只藏羚羊佩戴上“北斗”定位项圈。2013年6月29日,科考队发现从色吾雪山的几个山谷里出来了五万多只藏羚羊,说明这里是一个重要迁徙通道。几天后的7月6日,科研人员在这里为第一只藏羚羊装上了“北斗”项圈,并把这只藏羚羊幼崽编号为北斗一号,不久,北斗一号上的项圈就首次实现了卫星数据回传。7月7日科研人员再次成功为两只藏羚羊佩戴“北斗”定位项圈,一只亚成体藏羚羊编号为北斗二号,另一只刚刚产崽的成体藏羚羊编号为北斗三号。7月28日,在江爱藏布河周边的藏羚羊迁徙必经之路上,科考人员成功捕捉到一只3岁的藏羚羊,戴上“北斗”定位项圈,取名北斗四号;后来又在另一群藏羚羊中成功捕捉到了一只母藏羚羊,为它戴上了“北斗”定位项圈,取名为北斗五号。8月份,科研人员又先后为3只藏羚羊佩戴了项圈。科研人员之所以对不同发育状态的藏羚羊佩戴“北斗”项圈,是为了使科考更加全面,得到的数据成果更有参考价值,从而为研究藏羚羊的迁徙规律提供依据。

  到目前为止,藏羚羊科考行动仍在继续,将一直持续到2014年。届时,藏羚羊迁徙之谜有望揭开,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时刻的来临吧!(徐菁 国际太空)

给藏羚羊佩戴“北斗”项圈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