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国家测绘基准体系构成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0-08

  国家测绘基准体系在形式上包括国家空间坐标基准框架、国家高程基准框架、国家重力基准框架、高分辨率的地球重力场和似大地水平面。

  一、      国家空间坐标基准框架

  由国家GNSS连续运行参考网站、国家GNSS A级网、国家GNSS B级网、地方GNSS C级网等组成。

  (一)     国家GNSS连续运行网站

  国家GNSS连续运行网站是构成国家空间坐标基准框架的基础,是现代大地测量坐标基准框架的骨干和技术支撑。通过国家GNSS连续运行网站与国际GPS服务(IGS )联网,可以获得我国及邻区大范围地壳运动边界条件的变化信息,推进我国地球科学等基础性研究;通过独立自主的卫星定轨计算,可具备提供精密星历的能力,从而推动GNSS动态、实时、高精度的定位服务,促进空间定位技术应用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二)     国家GNSS 大地控制网

  大地坐标系统的应用和维持,应体现在有足够的密度,能覆盖整个国土和均匀分布的大地控制点。我国1980西安大地坐标系在大陆的分布密度约为1:(15km×15km)。而2000国家大地控制网(GPS2000)的点位只有2482点,平均3860km2才有一个点。并且上述73.5%的点位密集地布设在地壳断裂带处,新疆、青藏、东北、华南等大部分区域点位只占26.5%。

  GPS2000网的点位分布不均匀,致使我国部分区域8000km2也难找到一个点。此外GPS2000网未能对陆海国土面积进行覆盖。为此,应对GPS2000网进行加密,布设国家现代GNSS点位。使建立的国家现代大地控制网能覆盖全部陆海国土。目前,也不可能按天文大地网那样每幅1:5万地形图上布设1-3个高精度的大地控制点,但在1:10万地形图幅内布设一个高精度的大地控制点还是有必要的。若按照1:10万地形图幅内布设一个国家GNSS大地控制点计算,在我国大陆上应布设5726个点。

  如在近7000个岛礁上首先选取有人居住的433个岛,以及能控制整个海域的其他岛礁上布设600个GNSS大地控制网点,则我国现代大地控制网点位数量应有6300个左右。考虑到GPS2000网有的点位重合或相距太近(1-10km),个别点位已破坏,对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点位应适当加密。现代大地控制网应在GPS2000网的基础上增加点位5100个左右为宜,其中600个在海岛上布点,4500在大陆上布测。

  大地控制网只有定期进行复测,通过对不同时期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才能够发现点位所在的板块运动的速率及地壳变化趋势。如果将布设的所有GNSS大地控制点全部进行定期复测,则工作量大、经费投入高。因此有必要对加密的GNSS大地控制点分为A、B级布设。

  二、      国家高程基准框架

  在已布设的水准网基础上以全新的思维进行布设。在布设时主要顾及以下问题:

  网的结构。在已布的国家一、二等水准路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经改造后的国道、省级公路、铁路等国家骨干交通路线。此外还应根据我国地壳板块的划分,适当地增补部分路线,使高程控制网能兼顾各部门的需求。

  改进埋石方法。新布线路,除增加基岩点外,应在埋石方法上有大的改进,鉴于我国在冻土地区水准标石有较大的升降现象,应着重解决冻土地区标石的埋设深度问题。根据2002年“国家空间数据基础框架的前期试验设计”项目研究,国家高程基准框架由379条水准路线、241个结点、147个闭环组成,线路总长度为120000km。全网布点按照使用目的和规范要求基岩点、基本点、普通点和验潮站。此外,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共建或改造现有的42个验潮站,组成全国验潮站网,每个验潮站均进行重力测量和GNSS测量,为求定国家陆海统一高程基准奠定基础。

  三、      国家重力基准框架

  由国家重力基准网、加密重力测量、卫星重力测量、航空重力测量等部分组成。其主要目的是对重力基准点进行适量的补充;利用地面重力测量、卫星重力测量等技术,逐步消灭西部重力空白区,提供我国30’× 30’平均重力异常格网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重力场信息数据。

  四、      似大地水准面

  似大地水准面是一个最接近平均海水面的重力位等位面,是我国法定高程起算面。不论从大地测量未来发展需要还是对相关研究的重要作用来看,不断精化全球和区域大地水准面是大地测量学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尤其在当前GNSS定位时代,精化似大地水准面和建设传统的国家高程控制网同等重要。我国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目标是:东部±(5-10cm),中部±(10-20cm),西部±(20-30cm)。达到上述目标后中小比例尺测图可以用GNSS卫星定位技术取代传统的、低等级的水准测量工作。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