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卫星导航国外领军企业专利布局分析(一)——天宝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13

  (卜方 丰学民 高巍巍 孙昌璐尹鹏 马原)随着我国北斗导航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渴望了解国内外卫星导航产业的专利发展趋势,以期指导自身的产业布局和知识产权布局。

  为了帮助我国企业全面了解导航技术的专利发展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成立了卫星导航专利分析课题组,对卫星导航领域国外领军企业的专利布局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其申请量技术分支分布、技术功效、并购策略与历史等信息的全面解读,探究其运用专利策略的要领所在,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同时预判可能存在的专利风险,帮助企业了解竞争对手,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身的知识产权布局。

  一、天宝(Trimble)

  1、天宝(Trimble)知识产权大事记

  1978年第一颗GPS卫星发射,同一年Trimble公司成立。

  1984年,查理特林布尔本人申请了Trimble公司的第一份发明专利,这份专利里的射频处理技术成为Trimble很多产品的一个基础。

  1992年,Trimble公司开发出RTK相关技术,并将这些专利技术用于首个基于RTK技术的测绘产品,并借海湾战争的东风迅速发展壮大。

  1994年,诺瓦泰(Novatel)公司提起专利侵权诉讼,95年Trimble拿出他的第一件专利进行反诉,96年两公司达成交叉许可。

  2003年Trimble申请了在中国的第一件专利,为可应用于车辆和资产管理的一种位置跟踪技术。到2012年,Trimble公司已经申请发明专利超过1000项,其中有中国同族的约200项。

  2、天宝(Trimble)申请量趋势

  从全球申请量来看,可以简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90年代初,在军事应用获得成功的刺激下,伴随着GPS的建成和运行,其申请逐年增加。第二个阶段是伴随着GPS的现代化,及其在更多地区和领域的业务拓展,迎来了第二轮申请量增长。Trimble在中国市场快速发展,也在其申请布局中有所体现,从2005年以后,基本有一半的申请都有中国同族,足以说明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和重视。

  3、技术分支申请量分布

  从技术分支的申请量分布来看,涉及导航应用的占比最大,而在技术类分支中由多到少则依次为运算、基带、射频和天线。在中国的申请中,导航应用的占比更多,接近八成。可见其在保持核心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对具体应用和产品的保护。

  对技术类的申请进行进一步细分,可以看出其申请更多涉及的是应用中的测量定位工具、物流控制,基带中的捕获、跟踪和多路径抑制,运算模块中的差分定位、单点绝对定位和载波相位测量等。

  4、并购

  Trimble公司目前的业务面向四个市场,工程建设,农业解决方案,现场和移动工作者,先进的设备,细分到四大市场下面的分支,有39个子项目。其产品应用领域和市场非常广泛。Trimble之所以能成为如今导航领域覆盖产业链上下游的业界巨头,和其具有前瞻性的并购策略是分不开的。

  Trimble在1989-2012年期间共收购并合资了73家企业,正是通过这73家企业,其构建并完善了自己庞大的导航应用版图。值得注意的是,其在中国有两次合资,合作方分别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可以初步推测其意图是进入中国北斗和高铁。

  Trimble在选择并购企业时,一方面涉及技术性的并购,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市场拓展需要。技术方面,Trimble利用被并购企业的技术优势快速填补自己的技术空白点,形成技术互补,力争保持导航应用领域的技术先锋地位。市场方面,Trimble利用并购企业已有的销售渠道,直接快速进入新行业。

  成功的并购给Trimble带来了多方面的利益,从专利角度来看,自2000年后,Trmible的专利申请量和并购企业数量的曲线基本吻合。 1985年至1991年,2000至2010年,Trimble的并购次数的折线图走势和全球的专利申请量趋势折线图的走势保持惊人的一致。如果以每5年为时间段具体分析Trimble申请量和申请重点的变化,可以非常清晰地找出其专利布局与技术发展和市场策略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些内容我们将在后续的分析报告中给出更为详细的分析。

  Trimble通过大量并购实现了公司的壮大和经营领域的扩展,其中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很多。Trimble并购的根本动因是战略性并购,它的每一次并购都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导向,而不是单纯为了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充分考虑并购能否带来资产创利能力(包括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并购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该行业领导者或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他们后期都为Trimble构建了其重要的产品链。Trimble在并购或合资中始终围绕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主业突出,从并购中实现整合的协同效应,从而达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目的。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