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北斗”要在全球整个导航产业市场的蛋糕里尽快占有份额——专访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01

  (新华社东京9月10日电郭一娜 蓝建中)日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第六届大会在日本闭幕。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包括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等卫星导航系统提供国,国际和地区组织,以及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越南、阿联酋等国派代表团等。会议结束后,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

  中国参加ICG收获颇丰

  记者:中国代表团参加ICG会议的收获是?

  冉承其:ICG是由美国最早提出倡议, 2005年12月正式成立。当时美国在全球卫星系统定位领域一家独大,举办会议主要为了推动GPS的全球运用,在联合国框架内发挥GPS的作用。美国发起倡导以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都很关注。当时中国也已经开始着手推广“北斗”应用。所以中国、俄罗斯、欧盟也比较支持ICG会议。当时会议的定位是政府参加的非正式组织。第一届会议由联合国外空司主办。刚开始ICG是比较松散的平台。大家想讨论什么都可以拿到这个会上来讨论。时间长了,各国关注的问题就有所集中,目的性、广泛性、深入性有所提高。中国已经参加6届ICG了。中国参加ICG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中国“北斗”卫星系统建设需要有一个国际化的平台。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国际。这几年的ICG会议,为国际这几大卫星定位系统供应商建立了一个沟通渠道。以前如果要进行双边谈判,一年也见不到一两次,现在大家见面和交流的机会就比较频繁。中国参加ICG的收获有几个方面,第一是与国际上其他几大导航系统站在了一个平台上。ICG是一个多边交流的平台,在会上可以了解国际导航界的最新情况和发展趋势,对北斗建设也是一个促进。第二,让世界了解北斗,推动北斗系统应用。6年下来,可以说“北斗”更加深入人心。在全世界的影响度知名度都有所提高。中国通过积极参与,获得了在频率资源的协调保护、兼容与互操作、系统间的共用技术研究、全球导航应用等方面的信息和经验,推动了“北斗”的应用。

  记者:今年会议上,各国对哪些技术进行了研讨?

  冉承其:各国更关注的是以兼容互操作为代表的全球导航系统的应用。今年日本是主办国。日本为何积极举办?因为日本自身设计了一个准天顶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对GPS进行增强,也可以进行区域卫星导航,这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二步正在构建的亚太地区的服务系统类似,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有竞争、抢占市场的关系。但大家放在一起讨论的好处是,有竞争也有合作。

  “北斗”的发展还需要克服多重挑战

  记者:目前北斗的精度和GPS相比还有差距。

  冉承其:那是因为“北斗”才刚开始,肯定达不到GPS的指标。GPS达到现在这个指标,已经用了三、四十年。“北斗”发展了十多年,应该说发展已经很快了。但是北斗与GPS合在一起的话,就拥有了GPS单系统所不具有的优势。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在国内或者亚太地区开车,有时候一些地区收不到GPS卫星信号,但是北斗加GPS的系统,卫星数量和信号强度在增加,导航精度也大大增加了,这会带来很多新的应用方式。在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广覆盖的服务上,“北斗”还需要10年时间。应该说,“北斗”10年后的目标与GPS10年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精度在现有基础上再提高两到三倍。美国现在的精度是2到4米,这对于一般民用、商用来说已经足够了。到一定程度后,精度就不是最主要的了,最主要的是系统的完好性和可靠性。

  记者:“北斗”目前面临的挑战和课题是?

  冉承其:中国的发展模式与美、俄不同。他们都是一步就走到全球,但中国是分了三步,第一步是1994年启动国内试验系统,由三颗卫星组成,2000年开始提供有源导航服务。第二步是2004年启动亚太区域服务系统,由十多颗卫星组成。2010年,“北斗”试验系统已经正式过渡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1年10月底具备向亚太地区提供试运行服务条件。第三步是2020年为全球用户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由35颗卫星组成。应该说现在每一步都在按照计划来进行,比较顺利。我们提出,2020年走向全球,那时的服务指标比现在指标要提高2倍左右,需要提高一系列相应的关键技术,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二,那时是一个更加复杂的星座。现在是十几颗卫星,那时是三十多颗卫星。对星座的控制和精度要求更高。现在我们虽然有很好的技术,但是还需要花一定时间去完善。而且对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对中国航天工业的整体水平来说也是一个考验。还有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北斗”试验系统以及“北斗”系统的建设,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很好的人才库。不光是系统建设的人才,系统应用、国际合作与谈判专家等,这都需要培养。人才培养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

  “北斗”产业化前景无限

  记者:目前“北斗”卫星系统产业化的现状是?

  冉承其:国际上公认卫星导航是一个朝阳产业,圈里面叫三大信息产业,一是互联网,二是移动通信,三是卫星导航。卫星导航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以每年30%到50%的速度递增。保守估计,到2015年,中国国内导航产业1500亿人民币,2020年4000亿人民币。全球2020年大概4000到5000亿美元。这仅仅是一个保守估计,从这几年导航产业的发展速度来看,将远远超过我们的估计。在全球整个导航产业市场里,“北斗”能占多少?这需要我们采取相应措施、制定政策、设定标准,来推动“北斗”的市场占有率。这个蛋糕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如何在大蛋糕里尽快有“北斗”的份额,有许多工作需要去落实。

  记者:“北斗”计划的市场份额是?

  冉承其:2015年占国内市场份额的15%,2020年大概占到30%以上。这是经济指标。另外,核心芯片和关键软件都要实现自主可控和国产化,这是最基础的。产值再高,如果核心芯片和重要软件都是买来的话,这不叫产业化。目前,在核心部件应用上,国内很多企业都做得不错。

  记者: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了吗?

  冉承其:在芯片应用上,基本已经实现了。但是在批量生产和工艺控制上还需要完善。这一两年发展得非常快。目前“北斗”自己的芯片已经很稳定了,但还需要控制成本。成本与产量是成比例的,用10万片和用1亿片的成本是不一样的。

  记者:将来有哪些产品可以应用卫星导航系统?

  冉承其:最大用户一个是汽车,一个是手机,老百姓可以看得见的。但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是一种很特殊的应用模式,它提供最基本的定位、导航、授时(PNT)三个服务,这三项服务也是最基本的服务。科学家认为,任何一个被关注的信息里面,80%都与位置和时间有关。所以导航系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与穿衣吃饭一样,是必须要有的东西。拥有这种技术手段之后,应用方式非常宽广。导航的应用只受人们想象力的限制。只要你能想得到的地方,导航就都有其用武之地。从产业链来讲,有最基础的芯片、器件、软件,之上有终端和应用、系统集成和增值服务,比如与其他手段的融合。今后,是一个从器件等最底层到终端服务一个很长的产业链,与各个产业都可以融合。比如用手机拍照时,手机系统问用户是否需要定位,拍完之后可以知道这个照片在哪里、何时拍的。这其实用的就是卫星导航系统,这个功能北斗和GPS都可以。可以说,卫星导航系统与你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应用方式太广了。包括老人照料,小孩看管等。以前媒体炒得最热闹的就是普京给爱犬脖子上套了一个“格洛纳斯”的定位系统,狗跑到哪里都可以知道。所以,GPS应用方式很广泛,很难说哪些行业用得到,哪些行业用不到,应该说是无孔不入。

  全球合作空间广阔

  记者:据您了解,各国对“北斗”的评价如何?

  冉承其:非常认可。“北斗”是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之一,这是公认的。此外,“北斗”的发展速度是超乎大家想象的。去年一年就打了5颗卫星,今年已经打了2颗了。其他各国感到很惊讶。

  记者: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专家会否对“北斗”的发展保持警惕?

  冉承其:他们肯定会很关注。但是以什么心态来关注,我们也不好揣测。“北斗”与GPS之间有很多合作空间,比如今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美国主动提出派团参会,并且由美国工程院院长带队,与中国工程院院长带队的专家进行专门交流。在应用的合作和推广上,美国人越来越发现,在很多核心领域,特别是在一些高安全领域,一个卫星导航系统是不能满足要求的。比如民航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驾驶飞机,GPS是一个很重要的导航手段,但是民航到现在也没有把GPS作为主用手段,主要还是地面导航为主。一般来说,一个卫星定位系统达不到民航对安全性的要求,但是两个系统就有可能满足这个目标。从美国人的角度来讲,不可能再掏钱来建一个GPS系统来满足全球应用,所以不同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共用很关键。美国人最早提出了兼容和互操作的概念。在全球现有的四大系统中,应该说“北斗”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合作选项。美国人在选合作伙伴,中国也在选。我们的心态比较开放,和谁都可以谈,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政策层面上,通过交流才可能产生合作。

  记者:日本也在进行准天顶定位系统的建设,这是否与中国构成竞争?

  冉承其:导航市场不是有你没我的关系,不是GPS占领了,别的系统就进不来了。从长远来讲,考虑市场占有率的话,不同系统之间肯定是有竞争的。比如GPS占得多,“北斗”可能就占得少。“北斗”占得多,别的系统可能就占得少。但是,不同系统也可以叠加、共用。日本做这个系统,除了服务于本国外,更多地是瞄准了亚太市场,这与中国“北斗”第二步的目标比较接近。

  记者:“北斗”的优势在于?

  冉承其:中国已经基本建成了可以服务于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卫星导航系统。迄今为止,我们已经打了9颗卫星,日本只打了一颗卫星。今年10月,“北斗”在亚太地区就基本可以使用了。现在在中国已经开始试用了。中国汽车导航就可以用“北斗”导航系统或者“北斗”加GPS。我们做一个导航仪,就把这两种功能都做进去了。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芯片层面进行融合的话,成本并不增加太多。比如“北斗”或GPS或“北斗”加GPS这三种导航仪,成本差距并不太多,但是组合使用,会增加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此外,北斗系统还具有其他系统不具有的短信功能,能把导航和通信很好地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记者:考虑与日本的合作,主要有哪些方面?

  冉承其:可以探讨在全球卫星系统的性能监测方面进行合作。建设全球系统时难就难在,一般来说全球都要布站。地面站点越多,越有益于系统的精度。在这方面,大家可以探讨一些合作。还有在共同推动亚太地区使用卫星系统的应用和推广上,大家也可以探讨。再往前走,在航天技术和导航技术上的合作等,当然这需要受国与国外交等大环境的影响。

  记者:关于全球建站,“北斗”未来的设想是?

  冉承其:美国建设GPS时,就希望全球都来关注,对其进行评测,这可以改进系统的性能。国际上有一个民间组织IGS,就对GPS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和评估。他在中国就建设了GPS观测站。与GPS类似,北斗作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欢迎世界各国、国际和地区组织对北斗信号进行监测、评估,进一步提升北斗性能,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优质地导航服务。

  记者:明年ICG-7将在中国举行,中方正在如何准备?

  冉承其:明年ICG-7将于2012年11月在北京召开,我们正在进行会议筹备工作,专门成立了会议筹备组,并与联合国外空司一直保持积极良好的沟通。会议本身的内容,一方面要遵从整个ICG的框架,另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以及以往会议的成功经验,视情调整会议有关内容。以前ICG更多关注系统建设,我们今年在ICG-6提议明年增设应用小组,中方在小组中牵头,推动卫星导航系统在应用领域的研讨和交流,已得到各方认同。我们将会展示“北斗”的建设和应用成果,推动包括“北斗”在内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