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标准国际化助推北斗民航应用与发展
来源: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11-06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作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 on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所认可的供应商之一,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欧洲的伽利略系统(Galileo)共同组成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四大“核心星座”。北斗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已在全国各行业与领域全面开展推广与应用。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推动北斗卫星系统在民航领域的应用作为强化科教和人才支撑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民航业而言,北斗系统的推广应用能够实现航空器运行的关键——导航源技术的自主可控,进一步提升中国民航航行服务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对于北斗而言,实现国家战略在民航这一国际化最强行业的落地,是证明其作为全球导航系统地位的关键。

  民航业的国际化程度高,是指规范和运行标准的国际通用程度高。需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指导下运行。运输安全是核心。因此,要推进北斗系统的民航应用,关键就是推进北斗系统技术与运行标准国际化。

  一、标准国际化的目的与意义

  所谓的标准国际化,其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在国际民航组织层面制定标准与建议措施(SARPs),承认北斗系统作为民用航空全球卫星导航核心星座的合法地位,即明确北斗系统全球应用的合法性;二是研究和制定国际公认的工业标准,为工业界设计、研发、生产符合民航安全运行要求的北斗系统机载及地面设备提供依据,同时为各国局方提供适航审定依据。二者共同组成了北斗系统全球民航应用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二、当前工作进展

  过去十年中,在民航局的正确领导下,北斗系统标准国际化一直按既定步伐稳步推进。

  2010年10月,李家祥局长率领的中国民航代表团参加了国际民航组织第37届大会,在会议上以工作文件的形式向国际民航组织正式提出将“北斗”导航系统纳入ICAOGNSS体系的申请,同时请国际民航组织指派有关机构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指导材料。根据ICAO第37届大会后的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第192次会议决议,ICAO明确建议 “制定标准和建议措施(SARPS)以支持中国北斗导航系统进入全球框架的实施”,实现了我国北斗系统在国际民航标准制定和国际化推进工作上的初步突破。

  2012年5月,ICAO导航系统专家组会议通过了北斗卫星系统作为全球卫星的四大核心星座之一,并在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中增加了相关北斗卫星服务技术标准的相关条款。

  2012年11月国际民航组织第12次航行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在国际民航组织总部举行以“北斗—为国际空中航行发展服务”为主题的专题招待会暨北斗卫星模型捐赠仪式。向国际民航组织及各国参会代表介绍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最新发展情况,表达了对国际民航组织关于使用多星座/多频率卫星导航系统的倡议的支持和赞同,强调了将致力于向国际民航用户提供持续、开放、安全和高质量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的承诺,鼓励和欢迎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开展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和合作。

  三、后续主要工作

  (一)国际民航组织层面

  在国际民航组织层面的标准化工作,主要是对现有的标准和建议措施(SARPs)进行补充与完善,加入北斗的相关技术要求。需要修订的文件主要包括:《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航空电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手册》(DOC 9849)、《无线电导航系统测试》(DOC 8071)等。这些文件的修订主要是由各国代表向国际民航组织导航系统专家组(NSP)提交草案,经专家组审议后报国际民航组织航行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发布。目前,在民航局空管办与空管局的组织下,附件十的相关修订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相关文件的修订也已启动。

  (二)工业标准层面

  如果说ICAO SARPs层面的标准是基础,那北斗相关的国际工业标准则是系统能否为全球使用的关键。工业标准主要由各民航设备制造商起草制定,然后由相关民航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当前,国际民航工业标准组织主要有两个:1、航空无线电委员会(RTCA):总部设于美国,由全球共450余个空管运行单位、设备制造商、科研机构和局方组成;2、欧洲民用航空设备标准组织(EUROCAE):总部设于法国,由欧洲及其他地区共200余个空管运行单位、设备制造商、科研机构和局方组成;前者主要由美国主导,后者则主要由欧洲主导,二者已就标准互认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即一方制定并通过的标准可由另一方进行审议后直接或补充性采纳。由于绝大部分国际民航相关工业标准均由这两个机构发布,对于推进北斗系统工业标准国际化工作而言,这两个机构的工作是无法绕开的。

  笔者以为,推动北斗系统工业标准国际化,可分两步走。近期来看,需要鼓励国内空管运行单位、科研机构与国产设备制造商积极加入上述国际工业标准组织成为会员,一方面能够充分了解游戏规则,积极参与国际工业标准制定;另一方面也能借机推动北斗系统工业标准的国际认可度;但从长远来看,中国民航仍然需要建立自己主导的国际工业标准化机构,确保自身具备足够的话语权,并实现与上述两个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以扫清北斗系统设备生产与审定方面的障碍。

  四、配套措施

  推进北斗系统国际标准化工作不仅仅是落在纸面上的文档研究,而是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测试验证与试验运行作为技术支撑。从而提供大量的佐证材料用于标准修订与制定。笔者以为,以下三点配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一套体系。北斗系统国际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点多面广线长,需要举全行业之力共同推进。因此,建立相关体制机制,在民航局的统一领导下,空管、航空公司、机场、科研机构和工业界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是关键。同时,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配套政策,鼓励相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国产设备制造商和航空公司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二)储备一支队伍。人才是关键,需要从现在开始打造一支专家人才队伍,专业应涵盖航空电信、适航管理、航行服务、国际事务等,人员组成应包括局方、空管运行单位、航空公司、设备制造商、科研机构等,对于国际规范和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制定一系列的工作方案,确保工作得以扎实推进。

  (三)开展试验验证。随着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通用航空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国内通用航空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航空器制造到设备审定均实现了自主可控,这为北斗系统的民航运行实验与验证工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可以将通用航空作为北斗系统应用的“试验田”,设立试验验证工程项目,为系统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丰富的测试运行数据和技术支撑。鉴于目前一些行业内外单位在通航企业开展的各种有关北斗通航应用的项目、课题等名目繁多杂乱,缺乏统一管理,试验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更无法为推进北斗国际标准化这一重任提供支持帮助。笔者认为,北斗在通航的试验验证工作,应当从民航局层面高度重视,统一部署任务,统一指导有关工作的推进,发挥各家所长,明确各相关方的任务和责任,明确试验验证内容和所需提交的数据,为北斗系统国际标准化工作积累必要的运行数据和依据;在开展试验验证工作的同时由工业界参与方共同研究制定用于机载设备适航审定的相关标准,进而推进北斗通航应用的适航审定工作进程。

  推进北斗系统民航行业的全面应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需要整个行业的支持与努力,推进过程与方法极为重要,方法得当、路线适宜,就能事半功倍。推进北斗系统国际标准化工作是其中的最关键一步,只要能够集各方之力将此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就能真正实现国家战略在民航行业的落地。

编辑:陈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