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网讯 记者陈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去年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新产品层出不穷,应用服务迅猛发展,但市场上却鲜有北斗智能手机。据工信部电子信息司侯建仁处长预计,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销售量将达4亿部。“如果北斗不去占领这块市场,我们就愧对中国父老。”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说。
巨大市场,呼唤北斗
中国是电子信息产业大国,2012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11万亿元,其中软件业实现收入2.5万亿元。近年来,中国通讯设备制造业把握宽带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快速崛起,在全球积累了一定的竞争优势。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70%。中国还拥有全球最大的移动智能终端市场,2012年国内智能手机销售量达2.58亿部,在手机总销量中占55%。因此,中国北斗智能手机市场的广阔程度,不言而喻。
此外,“国内移动智能应用和服务创新日趋活跃,终端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行业信息化和应用电子市场保持繁荣,这些为中国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市场条件、产业配套优势和技术创新空间。发展卫星产业,应注意发挥好这些优势,坚持市场导向,紧密结合百姓和行业需求,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营造开放的竞争环境。”侯建仁说。
刘经南介绍,据欧盟统计,整个GNSS应用GDP中,手机占43%,车载导航占23%,高精度应用占23%。“如果北斗不去占领这块手机市场,我们就愧对中国父老。”刘经南说。
“目前,北斗导航产业还处于政府推动和行业应用的发展阶段,而未来民用市场的开启将释放巨大的市场能量。国外芯片企业凭借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客户优势,很容易在北斗民用市场尤其是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市场站稳脚跟。只有民用市场的真正开启,才能带动北斗导航产业的快速发展。” 东莞泰斗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勇说。
成本与技术瓶颈
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记者看到了北斗手机的身影。比如,一款北斗手机便可在移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短信和定位导航。“这款北斗手机有电子罗盘、加速度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功能,在没有信号的野外,通过北斗短报文功能,也能向同类终端双向发送短信,尤其适用于地震等紧急情况和海洋、沙漠等地区。”一位技术人员说。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北斗网记者,“芯片和模块的大小决定了北斗手机的大小,虽然北斗芯片和模块在不断小型化,但是与市场上的智能手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芯片能耗等影响手机待机时间的问题,也有待解决。”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方路平说:“尽管国内有10多家企业在做相关产品,但今后要应用到4G网络,芯片工艺要求达到28纳米,目前国内制造基本无法达到这个能力。因此,北斗模块还不够小,做不到手机里。”
一位业内人士拿出了这样一组数据:GPS导航芯片单价2.5美元,国外北斗导航芯片单价约在3至4美元。“在竞争激烈的大众消费领域,核心芯片被国外厂商垄断,且价格已经到了几美元的水平。北斗芯片与GPS产品竞争,首先要突破成本瓶颈。”
北斗手机国际标准,要跟上!
除了技术、成本难题需要攻克,北斗手机的国际标准问题同样至关重要。刘经南院士介绍说,如今中国手机市场用的都是GPS标准,因此,如果北斗进入智能手机领域,但中国自身的标准未能进入市场,那即使今后北斗应用到千千万万的智能手机上,也还是需向国外厂商交纳专利费。因此,刘经南呼吁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支持北斗手机标准进入国际,这样中国才会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北斗芯片的手机。
侯建仁认为,标准问题是产业发展和产品开发的基础。最近,国家相关部门成立了移动通讯领域北斗国际标准联合推进工作组,推进移动通讯领域北斗3GPC国际标准化工作。
侯建仁预计,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销售量将达4亿部。“但是市场不等人,北斗厂商、政府部门要共同努力,不论手机的体积、待机时间、成本问题,还是国际标准等问题,都要齐头并进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