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中国-东盟北斗技术转移研讨会在南宁召开。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在多个东盟国家“落地”并得到发展。但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北斗车载导航、手机导航等大众设备发展水平还远不及美国的GPS。据了解,系统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体积等问题,是制约北斗大规模进军大众应用市场的主要因素。但这些问题正在迅速被解决,预计一两年内,北斗车载导航仪等大众应用产品将大量面世。
北斗大众设备难觅踪影
据了解,目前,我国渔业、交通运输业已部署了不少北斗产品。在东盟国家,老挝、缅甸等国使用北斗开展船只定位监管。柬埔寨警方借助北斗进行警力调度,柬埔寨金边市还用来监管出租车。但南国早报记者调查发现,已发展3年的北斗系统,在大众应用设备领域却仍是难觅踪影。
9月15日上午,记者在南宁望州路某汽配城看到,多家销售车载导航仪的店铺都看不到北斗导航产品。一家车载导航销售商表示,GPS导航最好卖,北斗的他们只卖过几台,“几乎没人主动要求装北斗”。在淘宝网上,“北斗导航”的搜索结果是2449条,而“GPS导航”的结果是近10万条。有北斗导航仪销售的卖家也表示,他们的销量“大头”还是GPS导航,北斗导航产品月销量只有几十台。如果扣除北斗、GPS双模机销量,单纯北斗导航的设备销量更惨淡。
成本等因素制约发展
北斗系统在大众应用领域发展缓慢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核心零部件成本高和制造水平不够高等。深圳一家电子设备生产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北斗导航芯片的单价,前两年高达四五百元。而5年前一台车载GPS导航仪的价格,最便宜的还不到300元。去年以来北斗芯片的价格出现较大下跌,目前已控制在100元之内,但GPS芯片也降价了,两种芯片差价还是有几十元。“几十元差价对一台导航仪来说不是大问题,但对年产量上10万台的企业来说,就少了几百万元利润。”这名负责人说。
芯片功耗和体积问题也困扰着北斗在大众应用领域的发展。现在智能手机都离不开定位导航功能,但采用北斗芯片的手机却非常少。业内人士透露,这是因为北斗芯片的功耗和体积都要比GPS芯片大。手机越做越小,电池压力越来越大,体积大又耗电的北斗芯片,当然不受手机厂商欢迎。此外,地图的适配问题也影响了北斗的发展。在GPS设备上流行的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凯立德地图等地图产品,由于标准方面的问题,直到去年才陆续适配北斗系统。今年有望突破千万规模量级
实际上,北斗导航的技术水平并不落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介绍,北斗卫星轨道高度采用高低搭配的形式,与统一高度的GPS卫星相比,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信号更好。民用GPS定位精度只能达到米级,所以平时用GPS导航,距离目的地还有10多米,就无法继续导航了。而北斗能达到厘米级,能把用户导航到目的地面前。在厘米级的精度下,导航仪还可以精确引导车辆进入正确的车道,而不仅仅是引导方向。
冉承其坦言,北斗在大众应用领域的发展确实还远不如GPS。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把核心芯片做得更好,提高芯片的总体性能和稳定性,这项工作今年以来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就在9月上旬,国内一家企业已经用40纳米工艺的生产线制造出了新一代的北斗芯片。这个工艺水平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只有一代的差距,芯片的体积、功耗等都有了明显改善。目前,国内的中兴、华为等手机厂商也正增加安装有国产北斗芯片的手机产量。预计今年国产北斗芯片的应用量能超过1千万,未来两年更有望出现“井喷式”发展。
(来源:南国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