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北斗+”催生新兴产业 4000亿“蛋糕”待分享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27

  作为我国独立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一直备受瞩目,它不仅是我国时空安全的战略保障,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自2012年12月面向亚太地区提供正式运行服务以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服务性能稳中有升。”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公开场合表示,今年北斗全球系统将启动组网建设,计划发射6-8颗卫星,2018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形成全球的服务能力。

  精度可达厘米级

  6月初,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宣布,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期)通过验收。专家组评审认为,我国已基本建成自主可控、全国产化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初步形成基于北斗的一体化高精度应用服务体系,系统建设迈入边建、边用、边运行、边服务的新阶段。

  据记者了解,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自2014建设以来,主要完成框架网基准站、区域加强密度网基准站、国家数据综合处理系统,以及国土资源、交通运输、中科院、地震、气象、测绘地理信息等6个行业数据处理中心等建设任务,建成基本系统,在全国范围提供基本服务。

  无论GPS还是北斗,卫星定位受大气、空间等因素影响,定位易出现误差,在地面建立卫星连续参考跟踪站,可修正卫星定位误差,这就是地基增强系统的“功劳”。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可以为中国境内用户提供米级、分米级的实时定位服务,部分地区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和事后的毫米级。在车道级导航、精准农业、建筑物监测、工程施工等方面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高精度体验。

  “北斗+”催生新兴产业

  随着北斗特色服务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催生出一批新兴产业,如电动自行车安防、共享单车、城市智慧管线等应用市场已经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比如,共享单车已经成为许多人出门的代步工具。为了让共享单车精准报告“我在哪里”,许多共享单车都陆续接入了北斗高精度时空定位服务:摩拜单车已全面支持“北斗+GPS+格洛纳斯”三模卫星定位;OFO小黄车与北斗导航开展战略合作,推出了北斗智能锁;小蓝单车利用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实现了米级(精度范围1米)定位,即使在高架下、楼宇间、树荫下等信号遮挡处,定位也不会出现“漂移”。

  此外,基于北斗系统的手机、手表、智能穿戴、地网终端等应用产品已开始投产,预计将陆续上市,这些北斗终端产品具有比GPS更精准的定位功能,范围可以精确到2厘米。

  “北斗手机可以在没有手机信号的野外环境中,利用北斗短报文功能实现远程通信,老人佩戴的北斗手表可与子女手机连接,方便子女远程监控其心率”,这些电影中的高科技装备,已经出现在百姓的生活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精度时空信息应用需求日益迫切,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机器人等未来都需要动态的高精度服务,相信北斗精准服务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不断推升新的应用、新的模式和新的业态,为大众生活带来更多更显著的便利,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冉承其说。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毋庸置疑,目前北斗所提供的服务正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北斗技术早已跳脱出单一导航技术狭义范畴,成为一项平民化、普通百姓常用的高精尖技术。北斗系统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智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主线,成为高新科技促进现代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领头羊。

  北斗导航系统提供空间信号的性能,跟已经成熟运营几十年的美国GPS相当,但北斗产业的全球布局很难再走美国的老路。

  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首席专家曹冲看来,北斗如果紧跟美国,即使最后成功了,也可能会在很多方面难以获得知识产权的支撑。“中国的北斗正面临重大的转折,要想做到跨越式发展,就要提出一套新的体系。”曹冲说。

  主推“服务”被认为是一大出路。“我们要走差异化竞争,以泛在高精度的融合应用为抓手,构造‘源、端、云、服务’位置生态链。”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宏表示,目前应以北斗信号覆盖全球化为契机,着力泛在高精度增强应用,走北斗特色国际化应用道路。走“北斗+”发展之路,站在大数据、智能化时代拐点,只有把北斗的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成精准和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导报 作者:李争粉 编辑:陈飚)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