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专访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分会主席胡小工
来源: 作者: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5-11

  (北斗网讯 记者张翔)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召开前夕,北斗网记者对年会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分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教授胡小工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北斗网的专访。作为第三届年会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分会的分会主席,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分会论文的征集情况。与前两届相比,本届论文有哪些变化?

  胡小工:第三届导航年会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分会共收到论文93篇(第二届收到论文92篇、第一届61篇)。经过多位专家的认真审阅、讨论和投票,推荐青年优秀论文5篇,推荐SCI论文4篇、EI论文收录29篇,会议电子文集论文收录50篇。按照论文内容,对本分会论文统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l 针对北斗的数据质量处理、定轨和定位模型方法研究: 12篇

  l 针对GPS、GLONASS、Galileo的定轨与时间同步方法:16篇

  l 精密定位技术研究:13篇

  l 星间链路与自主导航:8篇

  l 数据预处理、相位模糊度解算方法研究:15篇

  l 针对三频数据的处理及应用方法研究:3篇

  l 设备时延处理技术:5篇

  l 其他,如高精度参考架建立、地球自转参数等:11篇

  与前两届年会相比,本届年会论文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比如针对北斗实测数据处理、星间链路与自主导航、设备时延处理技术、基于三频数据的处理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并且细化。对于这些问题、领域展开研究的论文数量也有明显增加,在对北斗实测数据的研究基础上,对系统建设中实际问题的研究更有针对性。

  从目前论文的编审情况来看,本届年会论文质量比前两届年会有较大提高,并且论文的学术性也更强一些。

  记者:同上届相比,分会议题进行了微调,从“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技术”改为“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为什么要进行这一调整?

  胡小工:随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逐步完成,并逐渐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迈进,目前在轨卫星已经由4GEO+5IGSO卫星星座组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具备了初始导航定位服务能力,并预计在今年提供亚太地区无源服务。用户的定位精度是对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性能的最直接的检验手段。

  特别是不同于GPS/GLONASS等其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及建设中采用了很多自主创新技术,具有复杂的GEO/IGSO/MEO混合星座、拥有基于星地双向测距的独立时间同步体制、发播有三频信号测距。这些新情况以及系统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都对系统观测数据的处理、对定位误差模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研究方向。因此,需要促进、引导学者和研究人员在这些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这对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将本届年会本分会议题调整为“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以更好的适应本届大会的宗旨和目的要求。

  记者:从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领域来看,北斗的加入给该领域带来了哪些改变?您所在的上海天文台在这一领域内担负了哪些具体工作?

  胡小工:作为目前世界上四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北斗的加入必然会给精密定轨和精密定位研究领域带来很多新的研究机遇和挑战,促进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合作和交流。

  目前为满足兼容互操作需求而开展的针对四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数据融合处理已经成为卫星导航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北斗的加入,增加了新的信号源,对改善用户观测的几何构形,提高用户定位精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多GNSS系统融合条件下,北斗的加入为提供高精度电离层改正,有效地提高单频用户定位精度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实现统一时空基准下,新的导航系统的加入,对获取高精度卫星轨道也提出了更有挑战的研究方向。

  作为众多参研单位之一,上海天文台有幸能够参加北斗系统建设,亲眼见证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从无到有,系统运行越来越稳定,服务指标也越来越好。在系统建设中,上海天文台主要从事高精度原子钟、时间频率系统和卫星轨道力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记者:据您了解,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如何?具体到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分会,业界人士更关注哪些议题?

  胡小工:无论是出于经济发展还是出于政治国防的原因,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吸引着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作为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发展的学术交流窗口,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内外的很多专家学者、学术权威人士都对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轨精度、北斗导航实时定位、精密定位的服务精度等问题有很大的研究兴趣和关注度。“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分会”的分会议题正是针对国内外专家学者所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而设立的。

  记者:能否谈一谈您以及您所带领的“空间飞行器精密定轨及其应用”研究团组目前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或课题?

  胡小工:我们对包括飞行器精密定轨方法、基于星间链路、星地测距的卫星精密定轨、卫星自主导航问题、卫星导航系统导航定位服务应用在内的研究方向都很有兴趣。

  记者:今年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分会将就哪些学术热点展开交流?

  胡小工:今年分会安排了5篇特邀报告和31篇口头报告,将主要针对5个学术议题展开讨论:

  Session1: COMPASS服务的最新结果及系统现状(2篇特邀+5篇口头报告)。该议题将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最新的定位服务精度进行分析,对系统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讨。

  Session2:硬件延迟及链路时延解算(4篇口头报告)。在目前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硬件延迟和链路时延解算精度成为影响基本导航服务和广域差分授权服务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安排对具体实际问题和解算策略进行探讨。

  Session3:精密定位及误差分析方法(1篇特邀报告+ 7篇口头报告)。作为本分会的主要议题之一,该议题将对精密定位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对误差分析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Session4:精密定轨及自主导航(2篇特邀报告+7篇口头报告)。该议题将对精度定轨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卫星自主导航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Session5:模糊度解算方法及其他(8篇口头报告)。采用相位数据进行精密定轨和定位时,一个关键问题即为相位模糊度解算问题,因此安排此议题对模糊度解算算法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记者:您参与过探月工程的科研工作,在您看来,“嫦娥”、“北斗”这两大航天工程之间有哪些异同?

  胡小工:两者都是国家重大课题专项任务,都是集全国优势力量、跨领域、跨学科集智攻关的项目。两项任务的完成都能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这是两者的相同点。

  不同点在于,嫦娥工程反映出我国的深空探索能力,主要服务于基础科学研究,其目的是回答关于地球起源和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的问题;而北斗系统是国家战略型基础建设,其目的是自主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记者:再次感谢您接受北斗网的独家专访,预祝本届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分会取得圆满成功,并祝愿您和您的团队在研究领域内取得更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