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北斗卫星总设计师谢军接受我网站专访
来源: 作者: 编辑: 发布时间:2010-10-30

  本网站讯 特约记者孙宝忱)六颗北斗导航卫星将于近日择机发射,我网站记者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北斗卫星总设计师谢军进行了独家专访。

  记者:谢总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采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六颗卫星发射在即,目前广大网友最关心的就是卫星的状态如何,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如何。

  谢军:很高兴接受你们的采访。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有多颗卫星在轨工作,且状态良好。北斗系统在我国广大用户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即将发射的第六颗北斗卫星是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我们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这颗卫星进行了各项功能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各项参数都符合技术要求,产品性能非常良好,卫星已进入待命发射状态,将于近日择机发射。

  记者:据我们了解,北斗系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发射时间大部分都是选择在夜里,卫星对发射时间的选择有什么特殊要求吗?选择发射时间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谢军:对于卫星发射来讲,我们有个术语叫做发射窗口。发射窗口实际上指的是可以发射卫星时间的总的集合。这颗卫星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我们选择在夜里发射,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限制:一是卫星在变轨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太阳翼对着太阳,确保卫星能源供应;二是卫星动作控制,如通过控制系统所做的一系列动作,要保证星上采用的太阳敏感器能够正对太阳;三是对卫星测控弧段的考虑。

  记者:北斗系统组网卫星将达三十多颗,这些卫星将在短时间内集中发射,请您介绍一下我国是如何保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么多卫星生产试制任务的。

  谢军:按照规划,北斗系统将是由三十多颗卫星构成的大型复杂星座,要实现星座组网,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些卫星的发射任务。从卫星系统研制生产过程来看,我们在总结以往卫星研制经验,充分发挥航天系统管理体系优势的基础上,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抓产品的技术状态,抓生产的工艺状态,抓元器件的保障,抓地面设备特别是测试设备的保障,实现卫星的组批生产、组批测试;二是我们在工作中逐步地实现了产品定型,产品定型成为组批生产的保障。我们的目标是一次设计,组批生产,流水总装、测试,参加大型试验,最后密集发射,快速建成星座网。

  记者:我们知道航天人面对困难一向是迎难而上、刻苦攻艰,但是他们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汗水,这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请您介绍一下您所带领的卫星研发团队,以便广大网友有机会了解这些幕后英雄。

  谢军:我们这支团队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这四句话也是我们载人航天的精神。这支队伍自承担任务伊始就在设计上坚持质量第一、用户满意。在生产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问题。当出现问题和遇到困难时,整个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正确地对待研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在这个团队中有许多感人的事情,有的同志为了一组数据,经常要连续工作二十四个小时,由于试验任务往往要长时间进行,很多数据分析必须连续跟上。这些人中既有年轻人,也有老专家。还有的同志在工作中间身体不舒服、家里有困难,大家也都能正确处理。为了保工程计划,有些同志推迟结婚时间、假期不能按时返家探望父母。应该说整个团队都抱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早日建成一个性能先进、质量卓越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这种奉献精神确实非常令人感动。

  记者:谢谢谢总。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也请允许我代表广大网友预祝我们第六颗北斗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谢军:我自己也衷心地希望我们颗颗卫星发射成功,同时也希望我们建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够为广大用户提供优质、连续、稳定的服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