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郭今昌:减灾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亮点应用
来源:北斗网 发布时间:2013-10-25

  (北斗网讯  记者陈飚)10月23日至25日,联合国灾害管理天基技术灾害风险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航天工业科学技术咨询有限公司领导郭今昌研究员,就组织和参加此次会议和北斗宣传推广活动接受北斗网专访。

  记者:郭总,请您介绍一下北斗此次参加联合国灾害管理天基技术灾害风险国际会议的基本情况?有哪些亮点?

  郭今昌: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具体组织本次北斗参加联合国灾害管理天基技术灾害风险国际会议的相关工作。

  在本次UN-SPIDER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宣传北斗,也得到了主办方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等的全力支持。

  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与指导下,国际合作研究中心组织开展了会议展览、大会报告、问卷调查、媒体宣传、会议交流等几项重要工作,确实有许多亮点:

  一是:会议展览专门针对本次减灾会议特点,制作了展板,形成了北斗导航系统、北斗应用系统、北斗应用案例、北斗减灾应用等针对北斗应用推广的多组展板,分别布置在大会现场和茶歇间,全面展示北斗应用。

  二是:本次会议期间,北斗专门开展了应用需求的调研工作,特别感谢本次大会的主办方联合国外空司UN-SPIDER北京办公室主任Shirish Ravan博士等,对北斗问卷调查工作予以了大力的支持,有力地保障了我们本次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是:本次大会北斗组织两家单位分别作了“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综合减灾应用探索”、“北斗/GNSS减灾应用介绍”两个北斗专题报告。在报告后的讨论环节,北斗成为与会者最为关注的对象,得到大量的提问和介绍北斗的机会。

  四是:专门组织媒体宣传,多方采访、专访,宣传北斗。

  五是:我们有机会直接与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机构、组织、科研院所等的官员、学者直接接触、交流,了解他们对北斗的知悉程度、需求及应用愿望等,与Shirish博士等在内的约20名国际组织、政府组织、科研院所等官员、学者深入交流并建立了联系,为未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宽渠道。

  记者:北斗此次参会,作为北斗东盟行系列活动之一,有哪些意义?预想达到怎样的效果?

  郭今昌:先期已经开展了“北斗亚太行”等北斗推广活动,2013年开始我们开展了包括此次北斗减灾应用推广活动在内的“北斗东盟行”(还包括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10+3培训、北斗78泰国行、中印尼海洋科研与环保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我们认为,北斗参加此次会议,具有非常重要和特别的意义:

  首先,减灾应用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亮点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2000年开始发射卫星,并逐步发展。但北斗应用真正受到世人瞩目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北斗系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后的玉树地震、芦山地震等灾害救援中北斗更是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相信未来北斗会在减灾等应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本次参会是北斗第一次参加UN-SPIDER举办的减灾领域的年会,标志着北斗开始利用联合国减灾领域平台,在减灾领域实现“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我们相信,未来北斗将在减灾等应用领域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做出更大的贡献。

  首次参加UN-SPIDER年会,我们主要围绕以下目标开展工作:

  一是:全面介绍北斗系统发展概况,宣传北斗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现状。

  二是:与世界各国的代表开展交流,分享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将北斗应用于减灾领域的设想和实践。

  三是:通过此次活动,调研国际组织、其他国家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减灾领域的应用需求,了解其与北斗开展减灾合作的意愿和预期领域,为后续北斗结合各国需求、开展减灾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从初步调查结果看,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外专家认为此次北斗专题报告内容详实、介绍全面。他们非常期望将基于北斗的服务平台应用于灾害风险识别、评估、监测与管理,以及灾害应急反应、救援指挥、灾后评估与重建等领域,期望在洪涝、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国际活动中,专家希望借助UN-SPIDER年会平台,通过培训、专家咨询、开设专题报告组、建立工作组、发起合作项目等多种形式,将导航技术和其他天基技术集成应用。

  特别是非洲各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日利亚等国代表对北斗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愿意同北斗合作,并在这些国家推广北斗减灾等应用。

  记者:北斗在防灾减灾领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您觉得,应该如何在国际上推广北斗的防灾减灾应用?

  郭今昌:近年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气象、灾害监测和应急救援等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公共服务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防灾减灾这一应用领域的公益性质强,是北斗系统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公共形象、履行社会责任、推广系统应用的良好开端。

  为了促进北斗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推广,我们将有计划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一是:营造有利于北斗减灾应用推广的环境,利用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组织和APSCO等国际多边合作平台,并借助民政部、外交部、商务部、科技部等国家相关部委的力量,推广北斗应用,统筹双边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化的合作渠道。

  二是:提升北斗减灾应用的综合服务能力,促进卫星导航与遥感、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加强我国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通信(即3S+C)等领域的空间技术集成,综合地图与地理信息、遥感数据信息、交通信息、气象信息、环境信息等基础信息,提供位置、数据等综合服务。

  三是:加快建设北斗海外地基增强系统和辅助定位系统,形成完整的卫星导航综合应用基础支撑体系,有效增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性能和服务能力,最终从技术、商务、咨询、培训等方面,全方位为国际用户提供一揽子的服务。

  记者:今年,北斗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国际宇航大会和此次会议这些国际多边平台,进行了北斗的推介与宣传,您觉得这种模式有哪些优点?对于北斗的国际推广,起到了哪些作用?

  郭今昌:今年,在第1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北斗举办了展览、主题论坛、专题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在第63届国际宇航联大会上,北斗参加了亮点报告等环节活动;在此次会议上,北斗持续开展了前述宣传推广等活动。北斗这种借会宣传展示的模式,一方面,可以丰富既有会议和活动的议题和内容,促进科技交流,增添活动亮点。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国际会议的影响力,充分展现“开放的北斗”的理念,以及本次会议上展示的与全球防灾、减灾界交流合作的意愿,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关注和参与,让国际社会更全面地“感知北斗”、更深入地“了解北斗”,未来在全世界更广泛地“应用北斗”。

  记者:您能否透露下,今年年底之前,北斗还有哪些重要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郭今昌:我们将持续开展北斗的国际宣传和应用推广等活动,到今年年底约两个月的时间内,将有如下主要活动:

  2013年11月,北斗代表将参加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第八届大会及第十一次供应商论坛会议,展现北斗系统提供正式运行服务以来的建设进展、运行性能、后续发展计划,并继续深入参与ICG的各项议题,围绕兼容与互操作、公开服务性能发布、服务性能监测、频谱保护、干扰检测与消除、亚洲/大洋洲多GNSS演示计划、ICG信息中心、ICG信息门户、ICG 及其供应商论坛等工作及议题,同与会专家开展深入研讨。

  2013年12月,北斗代表团将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的率领下,赴泰国参加地理信息科技会议,继续开展北斗“东盟行”系列活动,包括:召开北斗/GNSS应用专题会议,介绍北斗系统发展概况和行业应用现状,举办北斗系统发展及应用主题展览,开展北斗在CORS、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演示活动,组织中泰双方代表、技术专家组,针对监测评估、CORS、防灾减灾等领域进行研讨交流,开展双边洽谈等。

  北斗代表团还将参加中印尼海洋科研与环保研讨会,针对北斗/GNSS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展示和推介,与印尼海洋领域政府官员和专家进行交流。此外,还将开展中巴、中俄卫星导航合作交流和洽谈等其他活动。

编辑:陈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