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惯了GPS导航的民众最为关心的恐怕就是:与GPS相比,“北斗”有什么竞争力?《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导航应用专家李晶。李晶表示,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精准可靠、性价比高。
一、记者:您认为“北斗”能有多大的市场潜力?
李晶: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在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起步的,2012年将建成由十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采用无源定位体制,具有定位、导航、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功能。在水利、渔业、交通、救援等行业领域中,我们有自己的特色服务。未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的导航定位精度要比GPS高,我们的导航卫星要追上GPS,并且结合地基导航站,为用户提供分米级,甚至是厘米级的服务。
二、记者:什么是地基增强?
李晶:北斗导航通过4颗导航卫星定位。但是卫星导航信号从好几万公里的天空传输到地面,会受到天气、电离层的影响,出现误差,从而影响定位精度。
在地面上建立若干个地基导航站,作为导航卫星定位的补充,以若干个地基导航站与北斗导航卫星相配合,在接收到导航卫星的信号之后跟已知位置比对,以测出一个位置差告诉导航用户,借此达到精准定位的目的。它的好处是既不必发射大量的导航卫星,又可以在短时间内投入服务。
建立地基站投入资金相对较少,建一座约需几十万元。在全国设立几十个到100个地基导航站就可以做到覆盖全国,为国内用户提供一个相对高精度的分米级的定位服务,定位误差小于1米,量级为10分米到1米。这是美国GPS在中国大陆永远做不到的精度,因为GPS在中国没有地基站。
据我们了解,目前美国GPS也可提供一种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价格非常昂贵,一台终端机需20万、30万元,最便宜也要10万元。
经过专家评估,未来的北斗分米级导航仪仅需三、五千元一台。你买汽车的时候,另外加装一台高级导航终端,或许会感到价格很高,但如果我们与汽车厂商合作,在生产汽车时就加装一套分米级精确导航设备,顾客就不会感到有负担了。
三、记者:未来的汽车装上了更精确的导航仪后,是不是可以自动躲避障碍物?
李晶:只要障碍物也埋有芯片就可以,就像倒车时如果安装了倒车雷达,汽车就具备了避让功能一样。
四、记者:有了更为精准的定位功能,相应的服务水平是不是也会提高?
李晶:去年年底开始,交通部启动了在特种车辆上分批安装北斗导航终端的项目,初步计划安装车辆数目为1000多万辆。未来公交系统、出租车、特种车辆、航运等市场对卫星导航定位提出的需求是相当可观的。虽然GPS在这些应用领域中已经相当成熟,但我国将推广采用北斗/GPS组合导航和联合定位,实现兼顾安全和应用效果这一双重目标。
私车:
我们设想,私人汽车装了国产北斗导航终端后,保险公司可能会给车辆保险费打个折。为什么可以打折?因为我们先进的北斗终端就如同飞机的“黑盒子”。当车辆发生事故后,保险公司可以从北斗终端中倒查出事故车辆是否有超载、超速等违法行为:长途行车有没有执行每两个小时长途行车,需停车休息一次等规定。有了这些先进的导航监控手段,危险驾驶行为肯定会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会降低,保险公司自然会降低保费。
路途安全:
北斗导航终端可以提供高速公路、国道上前方实时的路况信息,和是否发生事故、行车拥堵、塌方等危险警示信息。比如说前方500米出了事故,除路边、广播提示以外,可以在北斗导航终端上显示文字,实时提示前方出现危险,提醒司机降低车速。
城市交通:
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而言,拥堵是一个顽固的“城市病”。北京的作法是提高停车费、限牌、限行,在上海拍卖一副车牌可达几万元,这些做法都是为了限制汽车的行驶数量。
北斗系统可以用来促进城市公交发展。未来我们希望把城市公交位置信息集中起来,给所有的出行者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把“北斗”运用到公交系统中,可以合理调配车辆,提高公交出行的便利性,鼓励大家用公交,让市民感觉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跟自己开车出行一样方便,而且还更快捷。
我们也可以在导航仪上显示即时拥堵信息,指导驾驶者选择另一条道路行驶。
将城市中每辆出租车都装上北斗导航仪,在道路上行驶的出租车就变成了一个个道路信息传感器。出租车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据此便能掌握每一辆出租车的运行情况,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速度在行走,将每一条道路是否拥堵的信息反馈回来。此外,北斗导航仪也可自动选择非拥堵路线。
物流:
北斗具备短报文通信功能。货运车辆加装北斗导航终端后,货运公司除可掌握到货运车辆在全国各地的的位置信息外,还能对车辆进行调度。
开长途大货车是很辛苦的工作,长途司机不睡、不歇,仍旧挣不了几个钱,工作危险性还高。司机、车主最担心的是运输货源问题,要是满载去,空载回,这一趟就没什么钱赚了。未来的导航服务能够与物流网络结合起来,将各地的物流信息、货运信息发布在终端机上,你的车行驶到一个地方,导航终端会告诉你附近哪有货物需要运输,从而降低运输成本。
五、记者:广东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有一名驾驶员在高速公路上被电子眼抓到超速,在法庭上,他用自己的车载导航仪作证,导航仪显示的数据表明他当时没有超速,但最后法院还是判定他败诉。以后有了精确的分米级的导航测速服务,这样的纠纷是不是会少些呢?
李晶:国际商法协会曾开会讨论类似问题,我也参加过分组讨论。国际商协会有人提出,如果卫星导航系统或终端出现失误、故障,带来商业上的损失,造成的商业赔偿应该如何界定?
我个人认为,导航设备测出来的位置和速度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证据。
因为卫星定位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误差。这些误差对定位的影响各不相同,且误差的大小还与卫星的位置、待测点的位置、接收机设备、观测时间、大气环境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导航信号在受干扰的情况下,可能前一秒精度是5米,下一秒就变成了50米,再下一秒又变成了3米,这是不可预知的。导航的采样频率很快,要不断地测算出位置,然后结合时间算出当前物体运行的速度。在这一过程中精度误差无法预知。
我们就多次遇到这样的问题:GPS突然做调整,整个定位精度一下子从原来的5米、10米,跳到30米、40米。而且,GPS并不会预先通知你他们要调整精度。
美国的GPS一直声称“允许你免费使用,但不承诺我不会关闭”,这就意味着,他想关闭导航信号就可以关闭。其次,“不承诺服务提供的精度值”。就是说现在的精度可以是5米,10米,但实际能达到多少,我不保证。目前“北斗”也做不了这个保证。
欧洲的“伽利略”曾经提出可以为顾客提供一个可信的精度保证。“伽利略”可以对卫星、地面服务和终端进行认证。经过认证最少可以承诺提供最大误差不超过50米的精确定位。后来,他们认为这样承诺的商业风险太大,以后就没再提这事了。
综上所述,导航仪的定位、测速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定论。(王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