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
2019年12月16日,第五十二、五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北斗网记者专访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
记者:请您介绍下此次发射的特点?
杨长风:此次发射有如下特点:
一是北斗全球服务能力全面实现。此次发射的是北斗三号系统的第23、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标志着北斗三号系统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北斗全球服务能力全面实现,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性能优异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特色服务。
二是持续2年多的北斗高密度组网发射任务圆满完成。此次任务是2019年北斗发射任务的收官之战。自2017年11月5日首次发射北斗三号组网卫星以来,北斗系统2年多以来实现18次30颗卫星发射连战连捷,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历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纪录。
记者:请您介绍下北斗三种不同类型的卫星情况?
杨长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三种不同轨道卫星:包括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这种包括三种不同类型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为世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作为北斗三号全球系统星座的主力卫星,运行在距离地球约2万公里的轨道,主要为全球用户提供导航定位授时服务,以及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特色服务。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主要运行在距离地球3万6千公里的轨道上,由于是高轨道卫星,将有效增加亚太地区卫星可见数,为亚太地区提供更优质服务。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主要运行在距离地球3万6千公里的地球静止轨道上,将提供区域短报文、星基增强等特色服务。
记者:请您介绍下这2年多来取得密集发射成功,北斗有哪些特色的管理经验?
杨长风:北斗系统作为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服务最广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面对星箭组批生产、超高密度发射以及高可靠、高稳定、高安全运行等挑战,我们在传统航天工程质量管控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并实践了一系列具有北斗特色的管理经验和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集智攻关创一流。充分调动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各方优势力量,创造良性竞争局面,在技术攻关、工程建设、应用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优质成果,为建成世界一流卫星导航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统筹协调保进度。按照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强化总体设计、协调、试验、评估与集成,统筹计划、技术、产保等流程和要求,确保卫星、运载火箭、地面运控、测控、发射场等工程各大系统建设统一协调推进。
三是狠抓质量保成功。建立、运行并持续改进质量可靠性工作“可靠性设计、试验验证、监管评估、质量管理基础”四个体系,多角度、全方位、持续迭代进行风险识别与防控,确保北斗导航卫星超高密度连续组网成功,确保了北斗系统连续稳定运行和可靠服务。
四是建用统筹推应用。在确保系统“高稳定、高可靠、高安全”运行的同时,按照“边建边用、以建带用、以用促建”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完善的应用推进体系和产业链,促进北斗广泛应用于国土测绘、交通运输、海洋应用、气象水文、森林防火和智慧城市等众多领域,引领带动卫星导航产业飞速发展,产值超过3000亿元。
五是面向国际走出去。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积极加入民航、海事、卫星搜救等国际组织相关标准,全面按照国际标准推进实施,为世界各国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在刚刚结束的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第十四届大会上,我们与参会国,就系统兼容与互操作、高精度等世界卫星导航领域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