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不忘北斗初心,牢记强国使命——记北斗卫星研制团队
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9-09-23

  20199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让我们走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了解此次卫星发射的故事。 

  

功能更加强大 

  这一组卫星作为北斗三号工程的第10MEO卫星,与前序发射的MEO卫星,在技术状态和指标上有何进步之处呢?研究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师王金刚介绍,该组卫星配置了国际搜救等增量载荷,进一步提高星座服务能力,通过更快、更准的定位,将有效提升国际搜救能力。 

  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对于北斗三号工程的组批生产和持续高密度发射态势而言,更是要将每颗星都当成首发星,牢固树立首飞意识,才能使得全球组网的全盘计划能够步步推进。卫星团队肩上的责任和承担的压力可以想象。面对这样的要求,研究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提出了眼睛向内查隐患,凝神聚力保成功的要求,组织发射场试验队和各参研单位通力配合,认真做好各项质量工作,增强必胜信心。 

  

三高切实落地 

  在去年密集发射的基础上,后续高密度发射依然是常态,批产、密集发射、多条战线并举依然是北斗三号的现实挑战。面对高密度发射任务,只有践行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三高发展要求,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研究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指挥王东介绍,我们结合批产特点开展流程优化,加速单机和整星研制进程,既保质量又提高效率,实现了多星并行研制的任务目标 

  从卫星设计而言,按包络设计的思想,开展整星设计,以不变应万变,从而能够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增量需求和用户新要求。多线并行的研制任务对人员的复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星AIT方面,在北京采用测试岛的新模式,测试人员更加专业化,从而实现人员大幅减少。在发射场人员管理方面,团队根据任务阶段需求,对人员进出场采取动态和精细化管理,在确保满足任务需求的前提下,及时释放人力资源。以测试环节来说,在西昌发射场和北京地区实行测试数据远程判读,可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减少发射场人员,在这样的举措下,至发射前夕,在场人员与进场初期的百人相比,压缩到仅30人左右,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成本。在产品研制方面,以卫星控制与推进分系统负责的单机产品研制为例,为提高高密度发射要求下单机产品的交付能力,我们采用的是组批投产的生产管理方案,在确保产品状态的稳定和统一的基础上,加强元器件、原材料和零组件的储备,建立通用产品生产线,从而保证工期、产量和质量的稳定,卫星控制与推进分系统调度常涛道出了秘笈。正是得益于三高发展要求在北斗三号工程建设的主线上切实落地,使单个型号研制周期从3年缩短到1年半的飞跃成为现实。  

  

不忘北斗初心牢记强国使命 

  本次发射任务适逢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前夕,为激励全体人员铭记报国使命,坚定成功信念,在工作之余组织人员自编自导自拍了祖国不会忘记我”MV,进一步弘扬了北斗人、航天人的爱国情怀,为团队圆满完成发射任务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凝聚了精神力量。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团队以不忘北斗初心,牢记强国使命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宣言征集活动。通过追溯北斗工程从北斗一号开始至今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经过多轮碰撞,提炼了不忘初心,打造世界一流导航系统;牢记使命,谱写航天强国新篇章的愿景,并动员全体人员以诗词、祝福语、漫画等丰富多彩的方式广抒胸意。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名北斗人对肩上的使命和责任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对建设航天强国有了更为坚定的斗志。 

  北斗三号组网建设正处在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北斗人也进入了新一轮高密度发射的冲刺阶段。不忘初心,打造世界一流导航系统;牢记使命,筑航天强国新篇章,声声宣誓回荡耳边,全体北斗人将凝神聚力,为北斗全球系统全面建成接续奋斗!沈昕 

编辑: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