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卢晓春:多边舞台上的北斗国际合作
来源:北斗网 发布时间:2018-01-15
  

  随着北斗系统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在多边舞台上的参与范围不断扩大,参与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平台上出现了北斗身影,北斗已成为多边国际舞台上一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等多边协调平台,美国卫星导航学会(ION)、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SNC)、慕尼黑峰会等学术交流平台,国际电信联盟(ITU)、星基增强系统互操作工作组(SBAS IWG)、国际民航组织(ICAO)导航系统专家组(NSP)等行业标准制定平台上,北斗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是在联合国框架下倡导成立的政府间非正式组织,200512月在联合国办公室会议上正式成立,旨在增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与互操作,促进卫星导航全球应用。ICG当前下设供应商论坛,系统、信号与服务(S组),GNSS性能、新服务与能力提升(B组),信息分发与能力建设(C组),以及参考框架、授时与应用(D组)等四个工作组,工作组下设常设子工作组,并根据需要临时设立任务组。目前主要围绕ICG工作章程和机制、监测评估(IGMA)、开放服务性能参数、干扰检测与削弱(IDM)、空间服务域(SSV)、中轨搜救搭载(MEOSAR)、GNSS应用、教育培训与国际学术交流等议题展开多边协调。ICG成立以来,在联合国外空司的积极支持下,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世界卫星导航领域交流、协调与合作的重要多边舞台,是卫星导航领域的联合国

  我国于20079月正式加入ICG,之后积极参与了历次的ICG会议,参会代表团人数逐步增加。特别是2012年,我国积极主办了ICG-7大会,深度融入到了ICG活动中,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目前已与美国、俄罗斯、欧盟成为ICG四大核心成员,同时我方专家主导成立了国际GNSS监测与评估服务任务组、应用子工作组,发起了国际GNSS性能监测评估倡议等,成功担任了GNSS性能提升、新服务与新能力工作组、互操作与服务标准子工作组、应用子工作组、国际监测评估任务组、干扰检测与削弱任务组联合主席,推动了ICG机构改革,引导了干扰检测与减轻、GNSS监测与评估、空间服务域等重点议题的发展。北斗在ICG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了解各国卫星导航系统及技术最新进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了北斗在iGMASSSVIDMMEOSAR等方面国内的工程建设,促使北斗共视成功纳入了CCTF标准共视时间传递规范。

 

  国际GNSS学术会议平台

  美国导航学会(ION)是一个非营利性的专业学会,成立于1945年,致力于发展导航定位与授时技术和科学。ION是当前全球卫星导航学术界最为关注的一个平台,涉及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理论与应用实践、设备与软件开发等各个方面,每年有众多导航领域专家、学者投稿作报告,全面参与导航技术讨论。应组委会邀请,我国分别在20169ION GNSS+大会、20175ION PNT会议特设了北斗专场,围绕北斗全球系统性能、轨道钟差及iGMAS进展、应用、信号质量监测、信号参数特性、精密定轨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慕尼黑卫星导航峰会由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主办,每年均邀请全球卫星导航学术界和企业界高级专家及政府官员参会,至今已发展成为全球卫星导航领域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会议之一。20173月举行的第十三届慕尼黑卫星导航峰会上,特设了以服务世界的北斗为主题的北斗专场,围绕iGMAS进展、北斗系统应用、试验与验证平台、GNSS+时代高精度定位、GNSS时差监测等进行了专题报告,展示了北斗最新研究与验证成果,践行了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承诺。

  除ION系列会议、慕尼黑导航卫星导航峰会外,由欧洲导航学会组织的欧洲导航年会(ENC)、俄罗斯联邦授权 “GLONASS/GNSS论坛协会主办的莫斯科国际卫星导航论坛等导航领域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众多导航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参与。ENC旨在发起和支持欧洲地区有利于导航和交通领域发展的活动和决策,参与欧洲当局发起的导航领域的研究工作,促进参会各方的合作和信息交流。莫斯科国际卫星导航论坛是俄罗斯规模最大的卫星导航国际会议,旨在向来自俄罗斯和其他国家的代表介绍卫星导航最新进展,聚焦俄罗斯国内、国际的相关政策与经验、世界卫星导航的未来发展等问题。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SNC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SNC)是由中国建立的一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人才、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旨在加强学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加强理论创新、加强应用创新。每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设置的主题鲜明,顺应导航科技发展潮流,促进了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融合发展;年会内容丰富,除各个分会的学术交流外,还有展览展示、科学普及等,为卫星导航系统和PNT体系的建设、应用与产业发展奉献了大量优秀研究成果,是一个吸引各界同仁齐聚一堂的重要舞台。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至今举办了八届,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内容最全、层次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卫星导航领域制度性的学术交流会议,并被ICG确认为国际三大卫星导航学术会议之一,是国际卫星导航领域的大型交流平台,也是唯一全面体现北斗理念、扩大北斗影响力的多边平台。

 

  标准与政策制定的平台

  国际电信联盟(ITU)是联合国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ICT)和电信标准制订的一个专门机构,是世界各国政府或其电信主管部门之间协调电信事务的国际组织。与GNSS关系最为密切的是ITU下的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其主要任务为制定无线电通信系统标准,公平、合理、经济、有效地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开展有关无线电通信系统发展的研究。近年来,北斗在ITU框架下表现活跃,一方面积极申报北斗系统卫星网络资料,与欧洲、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家主动开展国际频率协调;另一方面,参与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以及ITU研究组、工作组活动,发表我国的观点,将北斗系统的性能指标、保护标准纳入电联的相关建议书。

  星基增强系统互操作工作组(SBAS IWG)为美国联邦航空局和欧空局于上世纪末发起成立,其目的在于确保大家共同理解和执行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的SBAS有关标准和建议措施,这些标准和建议措施为全球SBAS的实施提供总体标准及指导。

  根据北斗全球系统的建设情况,我国于2014年开始关注SBAS IWG的会议情况。20154月,中国北斗代表团首次以SBAS服务供应商的身份,参加了在荷兰举办的第28SBAS IWG会议,参与了双频多星座星基增强空地接口协议标准的草案讨论修订工作,成功将北斗作为四大核心星座写入了标准草案。在201710月结束的国际民航组织(ICAO)导航系统专家组(NSP)第四次全会上,通过中方代表团的积极争取,协作配合,北斗星基增强系统(BDSBAS)系统供应商标识号和系统标准时间标识号提案获得通过,标志着北斗国际民航标准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除ITUSBAS IWG外,北斗在各个标准与政策制定的平台同样有重大进展。在继北斗系统取得国际海事应用合法地位之后,北斗国际海事(IMO)标准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IMO审议通过了船载无线电导航系统性能标准修订增加北斗系统的提案,为北斗兼容设备上船提供型式认可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北斗系统也写入海事应用的定位导航授时(PNT)导则。国际移动通信标准方面,北斗系统已成为国际移动通信标准支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完成26项北斗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在移动通信相关标准的带动下,北斗在我国移动通信领域的渗透率已达25%

  近年来,各个国际多边平台上都活跃着北斗的身影。通过在ICGION、慕尼黑峰会等作开幕式致辞、作北斗系统主题报告、举办北斗专场等方式,全方位展示了北斗系统建设、应用及国际合作方面的进展和成果,推动了北斗海外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北斗系统的影响力,塑造了北斗开放、合作、包容、发展的国际化形象。同时,通过借助上述平台与各国进行深入的技术交流与协调,借鉴国外卫星导航先进技术及经验,为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提供了参考,推动了国内PNT体系的建设。随着北斗系统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及参与多边平台工作的逐步加深,北斗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逐步提高,北斗声音、北斗力量已成为多边平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01611月在俄罗斯召开的第十一届ICG大会上,正式明确2018ICG第十三届大会将由中国主办。根据北斗系统建设计划,2018年正值全球组网卫星发射密集期,北斗系统也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将取得阶段性成果。届时,再次举办ICG大会,展示北斗系统最新建设成果,既可以体现北斗系统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所作的努力,又可以借此机会,促进北斗系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和推广,为拓展系统全球应用奠定坚实基础;再次举办ICG大会,有利于营造对北斗有利的国际环境,对于加快北斗国际化进程、促进应用推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再次举办ICG大会,展现我开放合作、包容发展的姿态,提高透明度,提升我国和北斗对外整体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北斗、聚焦北斗、应用北斗;同时,借助安排成果展览、技术文化之旅等,可进一步展示北斗系统建设和运行、保障、重点行业应用等,为导航系统相关产业推广创造新机遇。

  国际合作多边平台是开展国际协调,为系统争取国际资源,维护系统利益的核心平台,是系统发布信息、收集全球用户需求反馈和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是拓展海外市场,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加强海外布局的重要平台。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多边平台国际化队伍既需要充分的系统建设经历,又需要必要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协调能力,吸纳更多的工程一线专家进入,不仅可以为国际化队伍注入活力,又可以更有效促进系统的国际化进程。目前,多边平台国际化队伍日趋壮大,后续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将一如既往,在国际合作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编辑: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