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北斗系统:太空中璀璨的中国“星”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导报 发布时间:2017-01-17

  在1月9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斗二号卫星工程”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个工程建设规模庞大、技术复杂,创新性、先进性、带动性特点突出,取得了丰硕的自主创新成果,实现了国际卫星导航领域和我国航天领域的多个首创,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独具中国特色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

  北斗二号亚太地区服务全覆盖

  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助理郭树人介绍,北斗二号卫星工程于2004年8月立项,历时8年完成研制建设,全国300多家单位、8万余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建成了由14颗组网卫星和32个地面站天地协同组网运行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

  2012年12月,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我国及亚太地区提供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正式运行服务4年来,未发生一次服务中断。服务区内系统性能与国外同类系统相当,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郭树人表示:“北斗二号国际首创同步轨道导航卫星,同时首创了以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为骨干,兼有中轨道卫星的混合导航星座。对于区域导航系统而言,这种组合可以用最少的卫星数量实现最好的覆盖效果,已获得了国际的认可。”

  同时,北斗二号也是国际上首个将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和差分增强三种服务融为一体的导航系统。一体化设计对卫星的兼容性提出了极高要求。除了要解决多个频率相互干扰的问题,对卫星的整体设计、功能需求、设备小型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影响。

  “位置报告功能是从北斗一号开始就具备的特点。它不但能让你知道自己在哪,也能让上级系统知道你的位置,在救援、抢险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郭树人说。

  目前,作为我国服务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代表中国的一张“国家名片”。北斗产业已形成完整的自主产业链。2015年国内卫星导航总产值已达1900亿元,其中北斗系统贡献率约30%。截至2016年4月,北斗导航型基带、射频芯片/模块销量突破2400万片,测量型高精度板卡销量近12万套,导航天线400万套,高精度天线销量超过50万只,应用于移动通信芯片的国产自主卫星导航IP核数量近1800万。

  北斗三号形成全球服务能力

  随着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建设的圆满完成,中国从根本上摆脱了对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的依赖,彻底掌握了时空基准控制权、卫星导航产业发展主动权、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郭树人表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按照“三步走”战略,目前已建成由14颗组网卫星和32个地面站天地协同组网运行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通过2015年以来成功发射的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充分验证了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技术,计划在2018年前后,完成约18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率先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编辑:陈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