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感知,走向智能”的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日前在长沙召开。从本届年会来看,我国北斗产业体系保持了快速发展局面,同时呈现出融合发展、高精度、法治保障等新趋势。为更好地推进北斗产业化发展,须靠融合发展的路子,打造良好的北斗应用服务生态体系。
北斗产业体系发展全面提速
作为国家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北斗系统2012年底正式提供区域服务以来,系统连续稳定运行,性能指标稳中有升。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本届年会上表示,自2015年以来,已成功组网发射了5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和1颗区域服务备份卫星,将适时入网提供服务,可进一步提高北斗系统可靠性和服务性能,并为系统服务向全球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冉承其介绍说,我国已形成包括基础产品、应用终端、运行服务等较为完整的北斗产业体系,正在从行业应用拓展到大众应用,呈现快速发展局面。2015年国内卫星导航总产值已达1900亿元,其中北斗系统贡献率约30%;国产北斗芯片、模块、天线等关键技术已取得全面突破,掌握卫星导航芯片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北斗芯片跨入40纳米新时代。截至2016年4月,北斗导航型基带、射频芯片/模块销量突破2400万片,测量型高精度板卡销量近12万套,导航天线400万套,高精度天线销量超过50万只,应用于移动通信芯片的国产自主卫星导航IP核数量近1800万。
在行业应用方面,已在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重点领域,开展北斗行业/区域示范应用,海上运输、气象、渔业、公共安全、民政减灾救灾、林业等11个行业示范,以及珠三角、京、陕、湘、贵、鄂、苏等17个区域示范正在全力实施,已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国际合作方面,持续与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等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协调,共同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特别是中俄合作方面,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框架下成立中俄卫星导航重大战略合作项目委员会。目前,北斗系统已取得国际海事应用合法地位,成为国际移动通信标准支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根据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建设计划,2018年将率先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形成全球服务能力,建成国际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此外,为弥补卫星导航系统在室内、水下、深空等领域存在的服务盲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在夯实北斗系统基石的同时,加快推进国家综合PNT(定位、导航、授时)体系的构建,并启动了相关技术研究,有望在2030年建成基准统一、覆盖无缝、安全可信、高效便捷的国家综合PNT体系,显著提升国家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北斗产业化呈现三大新趋势
第一,北斗与智能融合发展加快。随着穿戴设备、智能制造以及其它各种智能硬件的兴起,通过与新兴技术融合,“北斗+”概念逐步清晰、物化,涌现出了北斗时空表、北斗魔盒、北斗约车、北斗放牛、“北斗菜”“货车帮”等产业新生态,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让应用从传统走向更智能。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主席王力表示,本届年会以“感知,走向智能”为主题,通过卫星导航,聚焦感知,融网络、融数据、融终端、融产业,提供先进和泛在的时空感知能力;聚焦智能,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智能时代的到来。
据悉,华为等国产手机也采用了北斗IP核并投放市场;装有北斗接收芯片的儿童、老人智能手表已投放市场,并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养老机构和小学开展应用,北斗系统正在进入中国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触手可及的应用服务。
第二,北斗高精度的大众服务渐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加速推进,开启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和特色应用服务新阶段。冉承其介绍说,我国现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北斗地基增强框架基准站网,初步完成基本系统研制建设,正在进行广域实时米级和分米级,以及北京地区厘米级、后处理毫米级定位精度试验。
本届年会期间,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的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发布了高精度位置服务产品系列——千寻跬步(Find m)、千寻知寸(Find cm)、千寻见微(Find mm),标志着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正式提供服务。
千寻首席执行官陈金培说,亚米级定位精度可以运用在手机、车载设备、智能穿戴等;厘米级可应用于精细农业、自动驾驶、驾考驾培、无人机等领域;毫米级定位精度则可用于山体滑坡监测、智慧房管、铁塔值守、桥梁看护防灾等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全国范围的高精度位置服务,对提升北斗系统服务质量,满足政府、行业和大众对北斗高精度应用需求,对创造差异化服务优势,加速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与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北斗发展即将迎来良好的法治环境。冉承其表示,我国正在制订《卫星导航条例》,已列入2016年国家立法计划,将成为我国首部卫星导航领域的行政法规。近期还将发布北斗白皮书,诠释北斗系统发展理念和政策主张。
资料显示,美国历任总统均发布一版国家空间政策,持续更新《GPS政策》和《国家天基PNT政策》,俄罗斯也发布了关于格洛纳斯系统的总统令和政府令,批准颁布了《俄罗斯导航活动法》。分析来看,北斗相关立法将确立北斗系统作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进一步规范北斗系统建设、管理和应用,保护北斗基础设施设备和频率资源,保障北斗系统运行安全,推进北斗系统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有力促进北斗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亟待构建北斗应用服务生态
在北斗系统服务向全球拓展的进程中,为更好地推进北斗产业化发展,须靠融合发展的路子,打造良好的北斗应用服务生态体系。
第一,提升系统能力,进一步开放系统资源。民政部减灾中心廖永丰表示,北斗系统现有定位精度在满足灾区复杂环境下高精度定位需求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而无线电测定卫星服务(RDSS)短报文服务是北斗的特色优势,目前还只在国内使用。北京卫星导航中心周建华表示,RDSS系统容量、规模化程度、产业推广都需要进一步增强,同时要提升民用、境外服务的能力,此外还要解决终端大、功耗大、成本过高等产业推广瓶颈。
第二,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北斗产业链建设,需要通过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重点在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泛在智能位置服务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此外,还须加大北斗芯片和智能终端研究,推出基于北斗的旅游、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功能的智能服务终端,提升终端核心技术性能,降低终端价格。
第三,深化产业应用示范,拓展应用新领域。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昌以农机自动驾驶导航为例提出,新疆目前2.8万台农机中已有2000多台加装了北斗系统,反馈效果很好,但是目前北斗企业只能通过后装推动前装市场,后装带来额外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应用的普及。除了传统的行业示范,还可开发生活消费、旅游娱乐、社会服务等公众位置服务应用示范项目,突破北斗技术在智能机器人、无人智能航空器等行业的应用。
第四,创新商业模式。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信平指出,北斗高精度的市场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这个市场会逐步扩大。通过平台,还能有效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形成开放的北斗生态链,服务各行各业的用户。这种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北斗产业今后发展的活力所在。
第五,加强金融扶持,拓宽融资渠道。专家建议,结合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吸收北斗产业链企业和投资公司,组建支持我国的北斗产业投资基金。据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儒欣介绍,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拟向北斗星通公司认购15亿元股权,这是北斗产业发展上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件。他认为,“大基金”的支持将持续提升我国北斗导航定位芯片的产品性能、可靠性和成熟度,对于推动国内卫星导航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速行业整合,造就国际一流企业,实现北斗系统亿级规模应用,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具有战略意义。此外,拓宽融资领域,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北斗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应用工程,推动资金来源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