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正式区域服务新闻发布会
> 媒体聚焦

北斗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新闻发布会 时间 : 2012年12月27日 地点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
  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人民网:队伍平均34岁 北斗系统让中国航天工业大提升

来源: 发布时间:2012-12-27

  人民网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 马丽)在今天上午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导航工程办公室主任吴东提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载人航天工程以后,中国航天工业能力的又一次大幅度的提升。

  吴东表示,当前,中国航天科技正处于高密度发射阶段,今年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功实行了19次卫星发射,将28颗卫星和航天器成功送入到预定轨道,其中包括四箭六星北斗导航卫星的最后六颗卫星,今年再一次在国际发射任务中排名第二。“”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取得目前的成就,就是不断地承担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国家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北斗系统的建设有力带动了航天科技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技术上通过自主创新,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比如我们多星组网系统、高精度的星载原子钟技术、空间抗辐照加固技术等等一批技术支撑了北斗系统最终能够实现组网建设。

  此外,卫星系统星上产品成熟度快速提升,运载火箭系统发射的适应性和可靠性不断提高。在管理上,通过北斗导航系统的建设,航天科技集团吧探索了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组批生产和组批测试的管理模式。在不断坚持以往的质量问题归零的双五条的标准上,加强了事先控制和过程控制的精细化质量管理,同时针对宇航发射的高风险特点,也不断地全面推进宇航型号的风险分析与量化控制的各项工作,确保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的连续成功。

  北斗卫星工程还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非常年轻的优秀人才。据统计,承担北斗卫星和相应运载火箭发射的型号的两总,平均年龄47岁,型号队伍平均只有34岁,一批70后、80后、非常优秀的科技人员目前已经通过这个工程的锻炼成长为一线技术骨干。“这支队伍非常年轻,又具有非常丰富的工程实践的经验,是中国航天科技工业今后面对国际竞争最重要的力量,也是最有优势的力量。”

  吴东认为,通过北斗卫星系统,中国航天开创性地在复杂的系统工程管理、优化航天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强化精细化质量控制,以及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载人航天工程以后,中国航天工业能力的又一次大幅度的提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