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导航与位置服务分会(S02)在成都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分会围绕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开展学术交流,内容涵盖国民经济、科学研究及人民生活各领域。
分会报告分为智能位置服务、高精度位置导航、北斗系统位置服务和导航与位置服务行业应用4个时段开展。纵观分会报告,展示了导航与位置服务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位置服务技术不断拓展,向多源融合PNT逐步迈进
分会报告不仅涉及BDS/GNSS技术,而且涵盖了北斗伪卫星、蓝牙、WIFI、视觉、通信、惯导、UWB、激光雷达等各种技术。BDS/GNSS的研究涉及北斗三号、GNSS的数据质量及定位性能分析,小米8 GNSS数据质量与单频RTK定位性能分析。多传感器融合相关报告内容描述了未来一段时期发展所使用的传感器融合技术:伪卫星、IMU、WIFI等技术融合实现室内定位,在大型商城开展了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GNSS、IMU和UWB三种技术融合通过场景适配在海洋钻井平台安全监测、高速公路施工沿线滑坡变形监测、无人驾驶及井下综合采煤面作业人员应急组网定位等方面得到了成功应用;GNSS与视觉融合提高了PPP收敛时间和精度;5G MIMO基站通过AOA-TOE混合定位方法实现了比传统方法更优的定位精度;GNSS与加速度计实时融合方法满足桥梁变形监测需求。
国产替代装备技术不断涌现,向自主可控逐步转换
北斗、北斗伪卫星等芯片、板卡及模组等国产化设备在从无到有的基础上,实现了不同场景应用的优化及多传感器的适配融合,提高了定位精度。自主研发的北斗伪卫星装备及单星室内定位技术,仅利用单颗伪卫星测距+地图约束+手机PDR的模式可实现亚米级室内定位;UWB自组网技术实现了动态组网系统,解决了井下综合采煤面作业自动化动态基准推进问题;序贯更新与时间分片并行高效处理技术大幅降低了嵌入式平台的资源消耗;自主研发的高精度GNSS芯片与密码芯片集成板卡,提升了大范围变形监测站数据互联网传输安全性;GNSS与伪卫星、IMU和人造地标的融合方式,实现室内外连续自适应亚米级定位;北斗短报文通信功能为地面及再入返回器位置信息分发服务。
数据解算模型不断优化,向高精度、高可靠性发展
针对现有数据处理模型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过增广矩阵、约束条件、改进模型等方式满足应用需求。实时估计转弯率和椭球约束方程的协同转弯,能够提高水平方向的定位精度,限制高程方向误差;贝叶斯后验概率的分布模糊度固定方法相对于传统的Ratio检验方法,提高了精密单点定位的模糊度固定可靠性;随机模型优化的动态定位方法研究多星座GNSS系统观测值的权重最优赋值方法。
导航与位置服务是当前研究应用热点之一,分会报告精彩纷呈,报告内容涵盖范围广、方向具有引领性,与会学者积极参与讨论,为未来科研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向,得到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