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 > 年会动态
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
时间:2021年5月26日-28日 地点:南昌

【S04】卫星轨道与精密定位分会成功召开

来源:北斗网 发布时间:2021-05-28
  2021年5月27日,第十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S04——卫星轨道与精密定位分会在南昌绿地博览中心二层多功能厅205-A成功举办。会议由会议主席胡小工、李建文和李博峰主持,本次会议议题分为:精密轨道确定与应用、精密定位与应用。来自业内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现场发言踊跃,讨论彼此起伏。
  本次分会特别邀请了来自Geoscience Australia的Tseng Tzupang、西安测绘研究所的阮仁贵研究员、武汉大学的赵齐乐的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唐成盼专家、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徐培亮教授、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袁运斌研究员等八位领域专家进行了权威解读。
  Geoscience Australia的Tseng Tzupang教授针对GNSS定轨中太阳光压模型进行研究,提出新的太阳光压模型ECOMC。ECOMC混合模型可以克服由SRP力和轨道RTN坐标系相互作用引起的周期性误差,可有效弥补ECOM1和ECOM2的不足。相比ECOM2模型修正的IIF卫星,ECOMC模型修正后的轨道精度在RTN方向上分别提高了13.2%,14.8%和42.6%,对IIR卫星的轨道精度在RTN方向上可分别提升7.4%,7.7%和35.0%。采用ECOMC混合模型解算的PPP结果,相比ECOM2模型和ECOM1模型解算的PPP结果,可分别提升20%和13%。
  阮仁贵博士对不同机构提供的BDS-3精密轨道产品进行了统计,发现不同机构产品的一致性较差;多数分析中心的轨道产品SLR检核存在明显系统性偏差;ECOM1和ECOM2模型在轨道重叠段和激光残差两个指标方面没有表现出一致的优劣,BW、ERP和AT对于轨道重叠段指标没有显著改进;星间链路数据联合区域或全球监测站可以显著提高轨道的精度。
  赵齐乐教授针对偏航姿态模型、接收机和天线相位中心毫米级标定、星间链路测距偏差光压力和热辐射力模型等重难点问题,构建了高精度时空基准确定的几何和动力学模型;已经可以面向国内外提供基准站平面精度1.0 mm,高程精度3.4 mm的高精度时空基准产品及其综合产品,同时提供的轨道+钟差的空间信号精度满足水平5mm,高程2cm的定位要求。最后提出了泛在移动终端,辅助大气模型精化的分布式导航增强,可有助于融合多源泛在信息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唐成盼专家首先针对北斗二号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北斗卫星轨道与钟差的自洽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附有卫星钟差变化信息多星定轨的轨道钟差自洽解算方法。并分析了北斗三号空间信号精度提升,提出了一种显著不同于ODTS的数据处理方法。
  张宝成研究员对PPP-RTK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实时非差非组合PPP-RTK进行了实验,并指出PPP-RTK参考站间距在100-200km,在未来多频多系统场景下的CORS网数据处理中更具优势;实时非差非组合PPP-RTK仿动态测试结果表明:能实现瞬时收敛,水平精度达到毫米级,高程精度厘米级;使用自研终端的无人机和农机测试结果表明:定位误差水平优于2cm,高程优于5cm,数据可用率超过98%。
  来自日本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的徐培亮教授针对短期PPP的特点以及其与长期PPP的区别,并将短期PPP成功应用于地震波形测量;实验结果表明不需要基准点(固定)即可获得毫米级精度的地震波形。
  八位权威专家在卫星轨道和精密定位领域具有多年科研经历、丰硕学术成就和工程实践成果,专题讲座内容深入浅出、系统全面,现场进行了热烈交流互动,会议获得了圆满成功。
编辑:武中奇